<noscript id="drbab"></noscript>
    <output id="drbab"><code id="drbab"><delect id="drbab"></delect></code></output>
      <th id="drbab"></th><code id="drbab"></code>

        <output id="drbab"><track id="drbab"></track></output>
        <ins id="drbab"><video id="drbab"></video></ins>
        當前位置:會計師事務所 > 新聞動態 > 實務資訊 >
        熱點文章
          讓青春鑄就審計美好未來——“最
          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 從五四運動掀起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熊熊烈 ...
          獻禮壯麗70年 一線審計人上頭條|審
          獻禮壯麗70年 一線審計人上頭條|審計署農業水利審計局孔鵬程 一線審計人上頭條|今日推薦:援疆路上追夢人記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審計署農業水利審計局援疆干部孔鵬程 2624公 ...
          審計署長沙特派辦嚴把“六關” 切
          【來源:審計署長沙特派辦】字號:【大】【中】【小】 今年以來,審計署長沙特派辦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審計委員會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立足審計現場管理,著眼長 ...
          獻禮壯麗70年 一線審計人上頭條|石
          來源:石家莊市審計局 今日推薦:張偉娜:十三年的揭秘之旅 陽光熱情下充滿著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低調內斂中飽含著對事業的執著和熱愛。她是張偉娜,石家莊市審計局的一名審 ...
          審計新征程上的“急先鋒”——“
          2018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要求廣大黨員干部面對新時代,要勇擔新使命,激發干事創業精神,在新時代中爭創新作為 ...
          春晚背后的經濟學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團圓飯,看春晚的熱鬧場景是許多人過年的傳統項目。每年除夕是全國人民闔家團圓的日子,為了慶祝新年而開設的春晚,自 ...
          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這幾點一定要
          其實呢,在平日的工作中大家經常抱怨一下,作為一位會計辛苦,但是呢也都是嘴上說說,對于每年的所得稅匯算清繳想必也是各位最為頭疼的一件事,大家辛辛苦苦忙了半天,被告知 ...
          稅收籌劃:開出200萬發票沒有進項
          很多現代服務業,都會面臨一個這樣的問題,就是利潤高,無進項。尤其是科技、設計、廣告、傳媒等一類的企業。之前就有一位朋友問我,開出200萬發票沒有進項怎么辦?今天就和大 ...
          重磅!電商法來了,和你是否有關
          大家每天翻閱的朋友圈,都少不了微商的存在,像小編的朋友圈就被微商霸屏了~很正常,隨著網絡銷售服務平臺的不斷興起,國家出臺相應政策也是應該的,沒有規矩是不行的。新的電 ...
          2017年匯算清繳需關注的問題 股權激
          股權激勵支出 在填報A105050《職工薪酬支出及納稅調整明細表》和A107012《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明細表》時,如果公司對員工實施了股權激勵,就要引起高度注意。 對員工的股權激勵包 ...
        財務報表勾稽關系中識別納稅風險的路徑與自控建議

        來自:    發布時間:2022-09-22    瀏覽 :

         

        財務報表是納稅人的“體檢報告”,反映著其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在數字經濟條件下,納稅人運用大數據智能技術挖掘和捕捉財務報表中存在的稅收風險并預先化解危機,是有效提升財務管理質量和防控稅收風險存在的最佳方案。本文基于財務報表項目之間的勾稽關系,運用大數據識別與比對排疑的方法,精準判斷出納稅人財務信息中的涉稅風險與稅收處理的不利因素,并提出實現納稅遵從“以數防控”的合理建議。

        一、財務報表分析與納稅風險數字化管理

        財務報表分析是指納稅人對財務數據的實際比對,了解掌握其他關聯數據,并針對不同情況進行綜合性評價,進而對納稅狀況做出一個正確決策的管理活動。而納稅風險數字化管理是指納稅人運用風險管理的理論與方法,以現代數字信息技術為支撐,通過對財務報表項目數據之間勾稽關系的比對與識別,較為精確與精準的發現自身可能存在的納稅風險,并采取風險提醒、自控調整等有效措施及時進行稅收處理,從而防止納稅風險發生的一項管理活動。納稅風險數字化管理是做好財務報表分析的有效途徑,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首先,隨著當前大數據思維及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納稅風險管理模式已由傳統的經驗分析判斷向大數據分析轉變,數據管理帶來的新方法與新模式讓防范納稅風險插上了翅膀,納稅人借助現代數字化信息技術,建立以財務報表分析為導向的納稅風險防范方式是未來大數據時代的必然趨勢。在財務報表項目數據的勾稽關系中,納稅人完全可以運用大數據信息技術,實時取得全方位的納稅信息并開展風險分析篩查,為實現稅收管理“零風險”提供有力支撐。其次,財務報表是反映納稅人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主要數據來源,又是依法納稅的重要依據,直接關系到納稅人的涉稅安全。因此,納稅人根據稅收征管的需要,除了要利用會計數據進行納稅指標分析外,還要利用財務指標進行納稅分析,從而判斷自身是否存在納稅風險,使數字化指標識別更加精準。再次,財務報表指標是反映納稅人財務狀況的晴雨表,納稅人運用科學的分析方法與數據模型,對財務報表不同類別數據之間的勾稽關系進行分析會更加透徹,了解自身經營狀況及納稅整體遵從度會更有邏輯,并通過機器識別給出一個整體判斷,以提高涉稅風險識別和應對的準確性。

        二、財務報表勾稽關系中的納稅風險及稅收處理

        財務報表主要包括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由于各張報表之間在邏輯上具有鮮明的關聯性,因此,納稅人通過數據比對完全可以發現償債能力、獲利能力、營運能力、納稅真偽等情況,印證報表各項目之間數據的正確性與合理性,洞察可能存在的納稅風險。一般情形下,有以下四個方面應當引起重視,并進行稅收處理。

        (一)“固定資產”與“累計折舊”關聯“購建和處置資產現金收支”項目

        1.固定資產增加,多計提累計折舊,少繳企業所得稅。主要表現為:資產負債表計提累計折舊與稅法規定不一致,會計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年限短于稅法規定折舊年限,存在稅會差異,在企業所得稅前多扣除成本費用,少繳企業所得稅。正確處理:固定資產會計折舊年限短于稅法規定折舊年限,會計計提的累計折舊額高于按稅法規定計算的累計折舊額,高出的部分應調增當期應納稅所得額,繳納企業所得稅。

        2.固定資產中房屋建筑物增加,未繳房產稅。主要表現為:固定資產中房屋建筑物原值增加,而申報的房產稅金額沒有增加。正確處理:固定資產中房屋建筑物原值增加,應繳納房產稅。

        3.處置固定資產未按規定納稅。主要表現為:固定資產期末原值減少或增加,可能存在當期處置了固定資產,產生了“得利”或“損失”而未納稅申報。正確處理:在增值稅方面,一般納稅人出售自己使用過的固定資產,適用一般計稅時,稅率為13%,并可以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適用簡易計稅時,可選擇減按2%征收,不得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也可以選擇放棄減稅,按3%征收,此時可開具3%征收率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在企業所得稅方面,固定資產處置利得記入營業外收入,損失記入營業外支出,在實際發生年度申報扣除,影響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

        4.享受稅收優惠政策不符合規定。主要表現為:享受固定資產一次性稅前扣除不符合政策規定。正確處理:企業新購進的,除房屋、建筑物以外,單位價值不超過500萬元的設備、器具,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稅前扣除。當期增加的固定資產,選擇稅收優惠政策一次性稅前扣除,還是按照企業所得稅法規定最低折舊年限扣除,一經選擇,不得變更。但要注意,對中小微企業2022年度新購置單位價值500萬元以上的設備器具,按照設備器具折舊年限設定條件,3年內可一次性稅前扣除,而4年、5年、10年的減半稅前扣除,企業可按季享受優惠,當年不足扣除形成的虧損,可結轉以后5個納稅年度扣除。對此,要區分以上稅收政策的不同,關注行業范圍、具體標準、扣除條件是否符合政策規定,避免因為錯誤享受導致涉稅風險。

        (二)“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與“營業收入”關聯“應收賬款”項目

        1.銷售收入未及時入賬并申報。主要表現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應收賬款(票據)增加額>主營業務收入×(1+稅率),可能存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少計收入。正確處理:在增值稅方面,納稅人應確認的銷售收入,為不含增值稅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在消費稅方面,除卷煙在批發環節,金銀首飾、鉆石及鉆石飾品、超豪華小汽車在零售環節加征消費稅外,納稅人生產應稅消費品,于銷售時納稅。在企業所得稅方面,納稅人不論是取得貨幣收入,還是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其取得的各種來源為收入總額,應繳納企業所得稅。

        2.往來賬戶互抵,沖減應收賬款,少記主營業務收入。主要表現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應收賬款(票據)增加額>主營業務收入×(1+稅率),應收賬款與應付賬對沖,少記收入,或者應收賬款減少但是未收到現金,用非貨幣資產抵賬等情況。正確處理:在增值稅方面,納稅人應依據納稅義務發生時間,及時申報銷售收入。在企業所得稅方面,應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確認收入和費用。

        3.逾期應收賬款計提損失準備金,未納稅申報,企業所得稅前不得扣除。主要表現為:存在可能無法收回的應收賬款,計提了壞賬準備,企業所得稅前扣除,或者收回前期核銷的壞賬,未調增應納稅所得額。正確處理:納稅人符合政策規定條件的逾期應收款項,會計已計提壞賬損失,應向稅務機關說明情況,出具專項報告,填報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可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

        (三)“投資收益”與“取得投資收益收到的現金”關聯“投資性資產”項目

        1.有對外投資,無投資收益。主要表現為:資產負債表中投資性資產項目有金額,投資收益、現金流量表中的“取得投資收益收到的現金”均為0,可能存在少記投資收益。正確處理:居民企業之間投資,連續持有公開發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個月取得的投資收益,不屬于免稅收入,應記入應納稅所得額,繳納企業所得稅。

        2.企業所得稅非貨幣性資產收益未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債務重組未確認所得和損失。主要表現為:利潤表“投資收益”有發生額,資產負債表中投資性資產無余額,可能存在投資性資產轉讓、債務重組等情況。正確處理:在增值稅方面,納稅人無償轉讓股票時,轉出方以該股票的買入價為賣出價,按照金融商品轉讓計算繳納增值稅;在轉入方將上述股票再轉讓時,以原轉出方的賣出價為買入價,按照金融商品轉讓計算繳納增值稅。在企業所得稅方面,企業發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捐贈、償債、贊助等用途的,應視同銷售貨物、轉讓財產或者提供勞務。在土地增值稅方面,對于無償劃轉的資產中如果包含土地使用權、地上建筑物及其附著物的,雖然不是有償轉讓,但仍需要計算繳納土地增值稅。在契稅方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轉讓土地、房屋權屬,承受其土地、房屋權屬的單位和個人為契稅的納稅人,應繳納契稅。

        3.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未繳納個人所得稅。主要表現為:支付債權、股權的利息、紅利時,未扣繳利息、股息、紅利收入的個人所得稅。正確處理:個人擁有債權、股權等,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應繳納個人所得稅,利息、股息、紅利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以支付利息、股息、紅利時取得的收入為一次。

        (四)“年初未分配利潤”、利潤表“凈利潤”、“計提的盈余公積”關聯資產負債表“未分配利潤”項目

        1.自然人股東取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未扣繳個人所得稅。主要表現為:企業利潤分配,會計賬務處理時,通過往來會計科目將利潤分配到股東個人名下,股息、紅利、紅利所得已支付,未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正確處理:扣繳義務人通過往來會計科目將利息、股息、紅利分配到個人名下,該個人做為收入所有人,對其名下的利息、股息、紅利有權隨時提取,扣繳義務人應按稅法規定及時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2.股東以分得的股息、紅利增加注冊資本,未繳個人所得稅。主要表現為:納稅人未將盈余公積金向股東分配股息、紅利,而是將盈余公積轉增注冊資本和股本的,未按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正確處理:對以未分配利潤、盈余公積和除股票溢價發行外的其他資本公積轉增注冊資本和股本的,應按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繳納個人所得稅。

        3.實收資本增加,未繳印花稅。主要表現為:“實收資本”期末余額較期初余額增加,可能接受追加了投資,未補繳印花稅。正確處理:已繳納印花稅的營業賬簿,以后年度記載的實收資本(股本)、資本公積合計金額比已繳納印花稅的實收資本(股本)、資本公積合計金額增加的,按照增加部分計算應納稅額。

        三、提升納稅人財務報表納稅風險的自控建議

        加強財務報表分析是納稅風險防范中不可或缺的一項主要手段。納稅人必須有針對性的從財務報表中資金、往來、利潤等基礎數據入手,運用納稅大數據分析比對,以稅收風險為導向精準實施自測自控監管,才能及時發現、預警、防范和管控風險,從而促進經營主體的合法經營,合理納稅、風險化解,實現納稅遵從“以數防控”的長效機制發展。

        (一)突出數據效應,強化資金流項目監管

        1.突出資金流量數據比對分析?,F金流量是納稅人在一定時期內現金流入與流出的計量表?,F金流量表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分別從靜態分析其現金流量凈額流出和流入,以及各自比重和貢獻,現金流量表比資產負債表、利潤表更加客觀、直觀,可以看到整個納稅人運作過程。一般來說,納稅人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越大,流速越快,其財務基礎越穩固,適應能力和變現能力越強,抗風險能力越強,獲取利潤的能力超強。因此,加強現金流量與各個相關數據之間的比對分析,能夠避免因風險意識淡化而帶來的損失,提高納稅人風險防范的能力,促進經營主體市場的健康持久發展。

        2.突出資金流向數據分析比對。資金是納稅人生產經營循環的血液,是納稅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決定著競爭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安排。而現金流量表以價值形式完整反映納稅人生產經營過程,因此,納稅人應加強資金運動的監管,與稅務、外匯、銀行、公安等相關部門保持聯系,建立常態化制度化數據共享協調機制,通過信息共享,內外數據結合,重新整合優化數據應用,通過資金流向數據分析比對,發現自身的稅收漏洞,把防范納稅風險放在前置環節,不斷提高納稅遵從度。

        3.突出資金管理數據分析比對。納稅人的資金活動管理關系著經營主體正常運轉的命脈,也是資金池管理的核心內容。納稅人應加強現金流量分析預測,建立嚴密的資金營運活動會計控制系統。堅持收支兩條線原則,加強資金收付管理,嚴格規范資金的收支條件,程序和審批權限,所有收入及時入賬,不得賬外設賬,嚴把收支關。積極開展內部審計,強化事前預防和事中控制。同時,對于稅務、銀行等部門外部數據風險提示提醒,應認真自查整改,防范財務風險,保證資金管理整體效果的最大化,讓有限資金發揮最大效益。

        (二)加強風險分析,重視往來及對應風險監管

        1.加強往來項目管理。往來賬是用來反映納稅人經濟活動過程中結算經濟的過渡賬戶,其目的主要是為便于納稅 人財務核算和管理,便于提高辦事效率。因此,應在每個會計年度終了之前對往來項目數據進行比對分析,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納稅風險疑點,事前提示預警,建立“無風險不自擾、低風險預提醒、中高風險嚴監控”的監管新機制,防止把往來賬作為偷逃騙稅的避風港和弄虛作假的調節器。

        2.加強借貸資金管理。借貸資金是目前納稅人納稅風險的重點雷區,也最容易被財務人員所忽視。其中,長期借款、短期借款、財務費用,作為其他應付款、其他應收款的對應項目,借款方不管是否支付利息費用給貸款方,只要其業務不符合借貸利率、關聯企業等稅收政策規定,就會有納稅風險。同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商法》規定,民間借貸的利息與利率,其約定年利率≤24%,有效;如果約定年利率大于36%,其超過部分無效;如果當事人原來自愿償還了年利率超過36%的利息,可以補要回來。另外,約定年利率在24%~36%之間的部分,不受法律保護,但當事人愿意自動履行該區間債務,法律不反對。因此,納稅人應加強借貸資金及相關費用的管理,避免不合理或無效融資,避免發生納稅人籌資成本過高或債務危機。

        3.加強稅費返還風險管理?,F金流量表收到的稅費返還,包括收到稅務機關返還的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企業所得稅等各項稅款,如納稅人取得增值稅即征即退款時,應并入當期損益,申報繳納企業所得稅。又如納稅人取得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時,會導致未來可抵扣的增值稅進項減少,實質上未給納稅人帶來經濟利益流入,不涉及收入確認,不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因此,納稅人加強對稅費返還的跟蹤管理至關重要,既可讓納稅人應享盡享稅收優惠政策,又可避免錯誤享受導致不必要的損失。同時,還能提升自身的納稅信用等級。

        (三)推進社會共治,建立“以數防控”體系自我監管

        1.使用電子發票,增強稅收風險防范的有效性。發票是購銷業務的憑證,直接體現購銷雙方、購銷數量、金額等內容,是納稅人存貨、收入以及費用會計計量的主要依據。目前,電子發票在我國已全面推行,既方便了納稅人數據信息的獲取與比對,又防止了沒有真實業務的假發票、假計量。納稅人應登錄全國增值稅發票查驗平臺,下載安裝適用閱讀增值稅電子發票的瀏覽軟件,以此查閱電子發票并驗證電子簽名有效性,降低接收假發票的風險,使財務管理更高效。同時,可以通過平臺及時掌握所取得的電子發票領用、開具、用途確認等流轉狀態,以及正常、紅沖、異常等管理狀態信息??梢钥吹?,納稅人使用電子發票減少了購銷雙方信息不對稱或滯后而產生的發票涉稅風險,防止了發票取得不及時,運營業務不明細,導致財務處理不當,甚至錯誤操作,導致假賬的風險,積極有效的保障了納稅人的合法經營與合法權益。

        2.建立監管體系,增強稅收風險防范的針對性。納稅人應當根據納稅人特點、工作流程及稅收政策的變化,及時建立稅收風險防控自測自檢體系,自主設計稅收風險識別模型,加強稅收分類分級管理。一是管理信息的數據化。利用稅收風險識別模型判斷納稅狀態是否科學、有效,能否精準識別稅收風險,并直接定位風險,包括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銷售、采購等經營活動的電子發票信息,會計核算的電算化信息以及納稅申報電子化信息,財政支付、金融支付等信息。二是風險分析的智能化。依據稅收政策要求,利用大數據,根據納稅人不同的特點和規律,從納稅人規模、企業類型、經營方式、管理模式、核算方式、技術水平等多維度來設立算法,并隨著稅收政策變化自主調整稅收風險識別模型,或者由相關人員驗證模型的有效性,并根據評價結果調整、優化模型,不斷提高識別模型的準確性。三是應對方法的差異化。運用稅收風險識別模型修正模型風險指向,針對存貨入庫出庫、生產過程、產品工藝、進銷地區、成本費用匹配、貨物類別等,從合同環節、業務環節、納稅申報等環節進行風險分析加以管控防范。

        3.突出社會共治,增強稅收風險防范的時效性。在實現社會共治與數據信息共享的基礎上,建立風險防范體系,讓信息與納稅人同步,及時預警提示提醒,使納稅人從‘被動管理’轉向‘自主管理’,對納稅人來說獲益很大。一是加強各部門多元共治,建設數據信息共享平臺。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構建市場監管、金融、稅務、交通、海關等跨部門信息共享平臺,解決數字交易隱蔽性、無痕化問題,實現對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一體化管理,進一步提高稅收征管信息化水平,對海量交易信息進行實時、批量監測,及時向納稅人預警提示提醒,防范納稅風險。二是加強納稅人與第三方機構資源利用與合作的關系,優化數據應用,增加與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組織等相關部門的通力合作,建立常態化制度化數據共享協調機制,達到信息互通,結果和資質共用,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實現納稅人稅收風險“以數防控”自我監管和納稅遵從的提升。